疫情中的孕妈守护者
“NCP-武汉留守孕妇支援团队”是一个民间志愿组织,由一群宝妈、孕妈发起组建的疫情中的自救团队。团队为武汉留守孕妈提供在线问诊、心理支持、孕产就诊指南、孕产防疫手册等信息,还与志愿者车队合作,无偿接送有临产迹象的孕妇去医院生产。团队通过留守孕妇群、临产孕妇群、产后支持群微信群,服务孕妇1000余人,为200多位临产孕妇报备登记用车,护佑89位孕妈顺利生产。当初参加志愿活动没想那么多,跟一位朋友的聊天,知道了这件事,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志愿者队伍。作为母亲,我深知孕妇不易,当我们平常人困在家里都感到不适的时候,留守孕妈们何其艰难!正如
疫情中学生成长的引领者
学校要开课了,我在孕妈志愿群里的值班调到周末,我的重心就回到上课。2月初,学校发出“离校不离学”的倡议,并对网络建课进行指导和安排,艺术学院音乐、舞蹈、设计、美术、动画的老师都在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。“灾难是一部难得的教科书”,利用这次疫情对学生进行个人成长的引领,成为我设计课程的重要目标。戏剧是人类生活的象征,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。结合这学期我代的多个班级“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”、“创作性戏剧”、“歌剧与音乐剧表演”课程,在教学安排上,我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疫情结合,将卢梭、杜威的教育理论“在实践中学习”、“做中学”贯穿于课程的艺术实践中。为了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以后的工作对象--中小学生,我邀请珠海、北京、杭州各地一线教师为我们的学生在线讲授校园戏剧的案例,帮助学生体验鲜活的校园戏剧。这次课程,设计了特别的抗疫题材戏剧小品教学,将“NCP戏剧小品”创作作为学生“以艺抗疫”的艺术实践。教学中,我要求学生观察疫情中身边的人、周遭的事,思考重大疫情中大学生应该有的态度和作为。为了达到预期目的,上课前,我对参与课程的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,围绕重大疫情面对中可能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因素——价值观、社会责任、党的领导三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,并在后期的教学和小品创作中引导学生。2月17日,网络课程正式开课,“以艺抗疫”艺术实践进展顺利:第一周,提出“NCP戏剧小品”创作要求;第二周,同学们提交选题;第三周,完成提纲;第四周,创作剧本。同学们反馈的作业令人欣喜,218名同学共创作68个抗疫题材戏剧小品。其中,不乏触及心灵、深度思考的感人之作:如19级音乐教育三班的周佳语,创作“门镜里的父亲”,抓住参加火神山建设的父亲,深夜回家不敢进门,在门外与自己和妈妈相望的感人瞬间;17级英语专业的陈泳多,以社区志愿者的经历,分享大学生在温州抗疫中的作为;17、18级舞蹈学马鑫鑫等多位同学创作了以舞抗疫的舞蹈作品;18级音乐学周雨辰等人创作了以中国留学生支援武汉为题材的“我是人类,我不是病毒”作品;18级音乐学姚精灵创作的医务工作者家庭为抗疫做出牺牲的“疫情下的生长”,17级教育学周利等人创作的“疫情不能阻隔爱”,以身边的事例记录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宣传防疫工作的点滴;17级教育学宋星瑶、吴莹陈创作的“我年轻,让我来”,表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;“拯救猫咪行动”,“病毒无情人有情”,两个作品通过拯救封城管控中无人照料的宠物的故事,抒写着隔离中的爱……通过活动,同学们都能细心观察生活、感受亲情的温暖、理解国家对于疫情的管控,并表达了希望为抗疫做贡献和疫情后将加倍努力学习的诉求和愿望。我和同学们计划着、期待着,等城门打开,回到校园,我们做一场NCP戏剧小品专场,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成长。
疫情中的一粒尘埃
这次疫情中,所幸之事,至今自己和家人平安!一个月来,我曾为留德的学生蔡青家人感染四处求助,因此感受了其外婆去世、父母感染后求医、求住院的焦虑、紧张、恐惧和无奈;我也成功对接了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和武汉市单位,因我参加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的音乐剧编剧班,经商量班委将班级所余班费1616元购买防护口罩,捐赠给下沉社区的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;这次疫情,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速度,感受了大国的力量,体会了抗疫中的各种悲伤和感动,经历了各种团购的不安到适应,作为个体,我们只是疫情中的一粒尘埃,但我们并肩经历过这些刻骨铭心的时刻,我想等疫情结束,见到老师和同学们,定会感叹,我们曾经一起经历,便有了过命的交情,以后的日子,我们将更加团结地走在一起!